返回 第一卷_探亲(4)  紫色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一卷_探亲(4)[3/3页]

  千居民的小镇,猛然间可以容纳近百万人口居住,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淡淡是当地消费市场就要发生一个什么样的变化?

  有人就问了,哪里会有这么多人前来居住?还别说,在新的形势下,这样的居民绝对不在少数,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大批农民工变成了城市居民,在国家城镇改造的浪潮中,农民想城镇集中,城镇居民向县城集中,原来县城的要向省城集中,而发展起来的省城是越来越大。刚刚解放的时候,全国百万以上的城市不足十个,到了1984年,百万以上人口的城市也只有十七个,而现在,已经有130多个百万人口的城市。当大批的农村人口进入了城镇,带给社会的是生活成本的进一步降低和生活素质的提高,腾出更多的空间还给自然。农村建筑再怎么集约也无法超过城镇建筑的集约,这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

  李凡走之前把西坞镇基础建设的设计发给了黄瑛,特别注明了设计的细节需要填平补齐,但是,整体各种数据不得修改,这是个死命令。李凡最担心的就是那些自诩业内高手的教授和讲师,在看到这个设计图的时候会固执己见的坚持“没有必要搞的那么大,可以节约的就要节约”。

  “遇到这样的教授和讲师,先做工作,做不通工作就换人,告诉他们,这是拿钱干活,不是为他们的所谓精神做陪衬的!”李凡毫不客气的对几个姐姐说道。

  “那,那算不算是有辱斯文啊?那些老教授一个个可都是很犟的!”四姐陈轩炫小心翼翼的说道,“我们请的教授里可是有几个为了设计理念而与一些单位闹翻过的,他们是以坚持自己的观点著名的,上课的时候也没少讽刺别人。”

  “不足为奇,这样的事情古来有之。我不能不说,中国文人有那么一股子犟劲,这个犟劲有时可以带来坚持,做出学问,有时就成为迂腐的代名词,有些人甚至把这样的迂腐当成自己的个性。正是这样的文人坑害了北宋,也坑害了明朝,明明是‘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结果到了后来却变成了‘古法不可违’‘祖宗之法不可动’,那边都火上房了,这边还在没完没了的争论。儒家没错,孔**也没错,偏偏后世出了那么多腐儒酸儒,把个大好河山弄的山河破碎山河变色。”

  “呵呵,老幺又开始广征博引了,好啊,给我们科普科普!”二姐徐晓娟说。

  “你们想听啊?那我就白话几句。”李凡笑眯眯的给自己倒上一杯水,“说我们现在站起来了,我们现在发展了,真正促使我们走到今天的原因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抛弃了原来的那套酸腐文化,扬弃了故步自封的思维模式,树立了走自己特色道路的民族文化。可是我们必须要知道啊,在一些领域里,仍然存在着大量的伪学者伪专家和伪高知,他们在各自领域里胡说八道,这些人不仅对传统文化不懂,对西方文化其实也是一知半解。有时为了对付他们甚至比对付我们的敌人还难,这些人总有一些歪理,总是搞窝里斗,我们之所以走了那么多的弯路,与这个不无关系啊,不能不说,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有一些这样的人存在。”

  “你这个说的也太抽象了,我们好像还没有碰到吧?”钱博平歪歪嘴反驳道。

  “抽象吗?想想西坞镇的前前后后,想想乌蓬镇的各种变化,难道你没有感觉到?那好,我举个具体的例子,也算是教你们如何去看一些草书。”李凡知道表哥这是故意逗自己多白话几句,干脆也就拉开架势了,“我们都知道中国书法有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之分,草书以其简洁和飘逸形成一种独特的美感和书体,可是你们知道草书是从什么书体演化而来的吗?嗯……这样说你们也许想不出来,我大体把咱们文字的演变说一下……”

  可以说,这些哥哥姐姐们难得听一次老幺的穷白话,今天这个机会来了,于是,都一个个的“拿起小板凳”安静的听老幺胡说八道了。而李凡为啥要这样呢?说穿了,就是给这些姐姐们换个脑子,要不,非出岔子不可。

第一卷_探亲(4)[3/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