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一卷_大智无形(6)[1/3页]
说起这吴昌硕来,研究近代书画界是一个无法绕过的人物。从清末到刚解放时的书画大师们,几乎没有一个不是受到吴昌硕的影响,而对吴昌硕本人的出身和人生轨迹却是曝光甚少,好像有忌讳。有些人说他是中国古代文人画的最后残存者,又有人说他是国画艺术走入商界的开拓者,这两种矛盾的说法其实都没错。
吴昌硕出生在文人荟萃的浙江湖州一带,其祖父、父亲都是科举考试的举人,而他自己也有秀才功名,从小就是诗、书、画、刻的全才。可就是这样的一个出身,祖孙三代却无一人正式为官。而吴昌硕少年到青年时期正好碰上了太平军起义,战事打到他的家乡,于是他经历了颠沛流离,弟妹先后饿死,他自己也先后在湖北、安慰等地流浪。直到21岁的时候,战事平息,他才考了一个秀才,后来连个举人都没有考上。辛亥革命那年吴昌硕已经67岁,而吴昌硕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名声大燥,在篆刻、书画上名声鹊起,成为海派画坛的名人,可谓是大器晚成。人们不禁要问,其一生以什么为生呢?是靠自己的那些篆刻和书画吗?
其实,吴昌硕在那个时代干的工作就是在史书上和民间里流传甚广的“师爷”,师爷这个称呼是民间的俗称,而在一些往来应酬面子上往往叫“幕宾”“幕友”等等。从明代开始,官场里就流行“绍兴师爷”这样的成例,其实,这不过是一个泛称,是指浙江籍的一些文化人在科举上不得意后转而替官宦人士出谋划策和经办具体公务。在一些大的衙门里,担任师爷的可不是一两个人,帮助正堂管理刑名、钱粮、户籍等等,是后世秘书、副官、经办人的混合体。吴昌硕从27岁开始,先是给一位县丞当师爷,五十岁后给湖南巡抚吴大瀓当幕宾,甲午兵败,吴大澂被撤职查办,最后窝囊抑郁死了。吴昌硕又短期赋闲,最后被推荐去当了一个月的县令,随即辞职不干了,而此时,已经到了20世纪了。wap.xs74w.com
在吴昌硕担任幕宾时期,他的字画刻章都是属于文人画一类的,是结交同行和文人雅士以及达官贵人的桥梁。就在甲午开战之前,吴昌硕还用自己的诗集和印谱送给当时炙手可热的重臣翁同龢,可以说,吴昌硕的中年是在无官身却混迹官场的环境下生存,他的篆刻和书法都以厚重、古朴和稳健为主,这是当时官场里所崇拜的,他甚至都很少写行书,其画作也都是以吉祥的花卉和菜蔬为主,根本不画那种讲究气节的“竹韵”画作,就是刻印也是以“国泰民安”“作了天下事”“读遍千古书”“归人里民”这样的用词,很难看到张扬和犀利的东西。所以,这个时期的吴昌硕是很完整和准确的继承了流传千年的文人画衣钵。
可是到了晚清,整个社会都出现了大变局,吴昌硕原来赖以生存的空间已经不复存在,同时,他的身体也出现了问题。五十岁后,东主出了状况,他自己双手也开始发抖,根本无法再厚重了,甚至还要考虑今后的生计问题,毕竟,他不是大地主,家无千倾良田。也不是资本家,没有跟上洋务运动去发那种不清不楚的洋财。说破大天去,他不过是一个混迹官场里的清客而已。到了晚年,虽然与一些具有同样生存背景的文人组建了“西冷印社”,可在那个年代里,单纯的玩文人字画已经没有多少腾挪空间了。新学的兴起,大批的新东西的涌进,极大的冲击着传统文人雅客的固有观念,甚至把原来的那种扭捏作态,故作清雅的文人画和文人诗冲击的稀里哗啦,在这样的情况下,吴昌硕可谓是想了很多很多。此时的他,还要琢磨自己的吃饭穿衣问题,这就不能不让人们感到唏嘘和无奈。
辛亥革命前夕,吴昌硕等一批文化人都寓居到了上海,这里面就有一个见机快和把握机会的契机。以那个时代对文化人的管制,除了上海的租界意外,几乎都要受到清廷的打压,而在上海这段时间里,吴昌硕编书出书,卖书。作为文人,卖字卖画会被人鄙视,可是卖书却能得到同行的鼓励和赞许,也许这也是国人对知识的重视吧,同时,他
第一卷_大智无形(6)[1/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