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0432【发明和教育】  北宋穿越指南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0432【发明和教育】[2/3页]

  全是山区且硬土较多,垦荒面积又不怎么大,所以朱院长才使用直柄踏犁。

  而南襄盆地这边,土地没那么硬,还须大面积开荒,采用曲柄踏犁更适合。

  当然,如果耕牛足够的话,什么柄的踏犁都用不着,使用耕牛开荒才是最快的。(山区除外)。

  比阳县令容逊发明曲柄踏犁,可以大大提升开荒速度,目前已被朱国祥连升两级。但依旧在做比阳县令,只是品级提升了,等有更高级的官缺再调任。

  魏泰在旁边说:“邓城县的踏犁,蒲县令已让工匠改为曲柄。我亲眼去见了,对农民有好处,劳作久了也不会累出腰病。”

  朱铭突然问道:“明年初要恢复襄阳府学,不知老先生可愿前往坐镇?”

  “教伱的那些东西?”魏泰没有立即答应,而是开口反问。

  朱铭笑道:“我的学问,老先生若是认可,自然可以亲授。若是不认可,让别的学究授课便是。”

  “容老朽想想。”魏泰说道。

  魏泰毕竟是跟王安石兄弟、曾布兄弟、米芾等人来往的老一辈,他去襄阳府学做校长就算啥都不干也足够了。

  自从朱家父子起兵以来,地盘内部的官方学校就废了。

  既没有科举,又不能升学,哪个学生还愿意留下来读书?而且,校长和老师都是大宋官员,能跑的早就已经逃之夭夭。

  父子俩有太多事情要处理,办学反而是最不着急的。

  主要还是没想到,到底该怎样办理官学。

  王安石和蔡京的三舍法,已经跟现代升学制度非常近似。但财政开支太大了,除了外舍生得出钱,其他学生全部免费,还特么要提供伙食。

  就算要这样搞,也只能小规模搞,明清两代便是如此。

  可小规模搞起来,等于失去其意义,成为一种彰显文教的象征。

  父子俩讨论的结果,竟然跟蔡京罢相前的最终改革一模一样!即消减官学规模,保留升学制度,官学生可以参加科举。太学毕业生,能够获赐进士出身,但要减少每年的毕业名额——正常情况,每年太学毕业十到十五人,必须减少到十人以下。

  同时,小学、县学不再费用全免,用自费生的学费来养官费生。

  蔡京在改革后期也是这么做的,外舍生全都得交学费,而且人数比例超过70%。一旦升到内舍,立即学费和住宿费全免。至于更高级的上舍生,占比大约为5%。

  这是一种畸形的升学制度,就拿小学举例,一共有五个年级。一二年级需要交学费,占比70%;三四五年级不交学费,占比30%。不说毕业了,升年级都困难,大部分属于留级生。

  而从小学升入县学、州学、太学,每次升学不光要比成绩,还要比学生家里的人脉关系。hTTps://WWw.xs74w.com

  漏洞太多,父子俩需要补齐。

  首先是严格升级升学考试,减少作弊现象和裙带关系。蔡京也是这样做的,但他根本做不到,因为他的党羽,带头破坏他的规矩。太学的徇私舞弊现象,甚至一度惊动宋徽宗,一口气贬了五个蔡党核心成员。

  其次是通过正常科举,给那些无法毕业的官学生一条出路。蔡京同样这么做了,刚开始改革就被罢相。

  朱家父子跟蔡京不同的是,偏

0432【发明和教育】[2/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