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零九章 水火之中  顽贼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二百零九章 水火之中[2/3页]

  叛也是麻烦,把他送到青海,单与西海土贼角力,就能费尽其心力。”

  练国事道:“早前军门也曾为皇帝上书,也说自辽左、贵州、四川兵败失控,封疆失了元气;下边进行加派,公私财力交困,百姓亦是疲惫;如今又遭逢大旱,正是手无余力之时,才致宵小作乱。”

  “几年之后,大旱过去,朝廷恢复元气,到时刘承宗在西海之地背后倚靠朝廷与海贼作战,哪里还会升起反心自断财路。”

  说归这么说,可杨鹤对未来事态发展并不乐观,摇头道:“若旱灾继续下去,国力疲惫,汉代赵充国曾以西宁之外设西海郡屯田,若十年二十年,刘承宗再起作乱又当如何?”

  练国事啧了一声,摇头摆手:“军门想得远了,如今乃听天由命之时,旱灾停了,休养生息,天下大事俱可迎刃而解,旱灾继续,朝廷征粮不停,百姓颗粒无收,那就神仙难救。”

  “军门难不成还指望这般局势强撑二十年?”

  杨鹤听闻此言,笑了一声,对练国事道:“局势也未必真会这么坏,不过要招降刘承宗,我以为至少要围困城中,或围堵于大塬,使其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再言招降。”

  “招抚本是上天有好生之德,陛下亲爱赤子之心,不忍其死于兵戈战乱之计,如今一战未胜轻言招抚,只怕会使其愈加轻视朝廷。”

  哪知这正当局面大好的时,洪承畴又写了封信过来。

  杨鹤展开一看,面色变得难看起来,对练国事道:“曹文诏不来了。”

  “啊?”练国事问道:“这是为何?”

  他们倚重这支关宁军,不为别的,甚至都和曹文诏这人没关系,曹文诏此前不过山西出身一游击罢了,谈不上什么沙场宿将。

  只在于关宁军是朝廷如今能调动的善战兵马里,为数不多能吃饱饭的。

  单此一条,就能对陕西全境军队形成降维打击。

  哪怕拿出一样的兵粮供养,一直能吃饱饭的关宁,也比饿了三四年,刚吃两顿饱饭的西军战斗力强。

  杨鹤指着书信叹了口气:“洪亨九在信里说,府谷的王嘉胤还没打下来,不知使了什么法子,勾结数千蒙古兵自延绥边墙各处入寇,延绥镇只能抽出左光先这一部人马来援。”

  “其他兵将,都要回还据守堡垒边墙,府谷也要靠曹文诏这支军队来继续围困,没有余力来帮我们了。”

  练国事听闻此言,面色非常难看,总兵力一下从六千五变成一千五,局面转眼扭转。

  他说:“军门,不行还是给皇帝上奏疏,把刘承宗的条件告知,请陛下定夺。”

  “这事自然要陛下圣裁。”

  但杨鹤的举棋不定,不是因为迟疑不愿把这事告诉皇帝,而是在迟疑奏疏该怎么写。xs74w

  他儿子杨嗣昌早年曾将在户部参与财政管理的经历编为《地官集》,那书皇帝看过,非常喜欢。

  因为皇帝跟他儿子关系很好,杨嗣昌对他说过,皇帝气节刚烈且重视礼法,上疏同样一件事,奏疏怎么写,就关系到这事能不能被皇帝允许。

  就照刘承宗的思路,周日强给杨鹤表达出的意思,完全是居高临下的以战促和,甚至暗含充满鄙视给朝廷个台阶下的意思。

  这样上奏到朝廷,不要说刘承宗有几千人马纵横陕北,就是有几万几十万人马,打到北京城下,皇帝都不会向暴力低头。

  不符合礼法。

  打是打不成了。

  杨鹤知道该如何写奏疏,但在写奏疏之前,他要先见见刘承宗。

  抱着这种心态,他把周日强的使者派了回去,让周日强向刘承宗转达自己的意思,约其于宁州城附近相见面谈。

  从宁州城到刘承宗的屯兵大营,相距不过几十里地,头天过去第二天就该能回来,可偏偏两天没回来。

  先回来的却是从环县过来,在大塬上打穿韩朝宰的左光先。

  左游击过来高兴极了,看见总督军门拜倒行礼道:“卑职来晚了,此时已解宁州之围,还请军门大人下令,接下来卑职往哪里打?&rdqu

第二百零九章 水火之中[2/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