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107章 四本论[2/3页]
有天然的关系,有无才能和品性高低无关。
后人觉得这很无聊,因为稍有常识的人都看得出来,这两个观点都不绝对成立。严格来说,才性异离更符合现实一些,但也不绝对正确。
可以说,这是一个不可能有结论的议题。
可是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这不仅仅不是空泛的学术讨论,还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选举。
治国必须有才,如何选才举才,是治国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古代贡士制度,到举孝廉制度,再到九品中正制,一直是统治者关注的重点。
在科举制度出现之前,选举的随意性很强,大多取决于举主的个人选择,极易形成利益交换,甚至形成个人势力的基础,最终对王权、皇权形成威胁。
东汉时期,随着经学成为入仕的敲门砖,儒家思想对选举制度的影响越来越大,品性德行成为重要参考因素。可是与才能可以通过政绩来体现不同,品性具有极大的随意性,不仅无法定量,甚至定性都有问题。
比如不修边幅,可以说成天性自然,淡泊名利,也可以说成失礼。
办事能力不强,可以说是君子不器,也可以说尸位素餐。
为人宽容,可以说君子以仁为本,也可以说是乡愿。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在太平时期,困难不多,这样的问题还不算尖锐。可到了乱世,才能的重要性凸显,之前炫耀名声的名士名臣们在实践面前露出了不堪大用的原形,唯才是举成了很现实的需要。可是在实践过程中,已经占据高位和道德高地的人并不肯轻易放弃选举的权力,强调道德也就成了必然。
曹操创业时唯才是举,却始终无法打破世家对选举的垄断,不得不荀彧举荐人才。随着大魏建国,曹操由汉臣变成了魏君,也不得不加强对品性的重视,开始提倡忠孝,而不是一味的提倡唯才是举。
毕竟大魏也需要忠臣孝子。
正因为如此,在曹操末年,陈群已经开始筹备九品中正制。
如果没有曹操的默许,这是不可能的。xs74w
只是对曹魏来说,对品性的要求有冲突的,有天然的先天缺陷。
不管怎么说,曹魏的天
第107章 四本论[2/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