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六十五章 四大炮台  老子就是要当皇帝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三百六十五章 四大炮台[2/3页]

  纯粹就是为了吃口饭,给家里减轻口粮的负担。

  大楚帝国不仅仅在吴淞江修炮台的时候这么干,其实在其他地方进行其他一些大规模,会在农闲的时候大规模招募农村里的空闲青壮进行施工,一方面是为了降低人力成本,另外一方面也是为了给农闲时期的青壮们一条打零工填饱肚子,以便给家里节省一些口粮。

  哪怕是平日里,也会有一些活不下去的青壮来干活。

  因为人力成本很低,因此大楚帝国建设四大炮台的时候,花出去的工钱没多少,倒是供应这些工人们吃的粮食稍微麻烦一些,这个麻烦并不是说没有粮食,而是运输粮食比较麻烦。

  单纯粮食的话,这点对于控制了长江流域重要产粮区的大楚帝国来说也不是什么问题。

  自从占据楚北之后,大楚帝国官方就没缺过粮食。

  楚北、楚南、江西赣北赣中、江南、浙北。

  看看大楚帝国占据的这些地方吧,有一个算一个,全都是传统意义上的鱼米之乡。

  只是这些粮食都是分散在各地的,大楚帝国通过税收的方式,让民众自行把税粮挑运到镇上的税务所。

  当地税务所把征收上来的粮食会当场移交给财务科纳入国库管辖,并按照官方的粮食收购价折价记账。

  这也是为什么大楚帝国征收农业税的时候,是征收实物税,但是统计的时候却是以银两为单位进行统计的缘故就是在这里了。

  纳入各地财务科的粮食,会和其他纳入国库里的物资区分开来,并移交给储粮司进行储存或贩卖或用于俸禄发放。

  众多的粮食被集中到各个县城里后,其中部分会在当地里贩卖,以供应当地非农业人口。

  还有部分则是会调运到外地缺粮的地方,比如说非农业人口更多的府城、省城等,不过这些都是正常的商业行为了。

  还有部分,则是会在各地官方仓库里储备起来,充当战略储备粮食,用以灾荒或其他需求的紧急粮食需求,并且这些粮食按照规定每年都会进行新粮换旧粮的替换。

  最后还有一部分运输比较便利,尤其是靠近长江的地方,这些地方的粮食往往会被集中起来到沿江码头仓库,然后被进一步船运到各地,不管是充当军粮,还是用于赈济粮食,又或者是供应外省城市等等。

  粮食在征收再到储粮司的运输管理,都是有着一整套完善的流程。

  然而即便如此,粮食的运输成本也不小,尤其是河运不便利的地方,粮食根本就没办法大规模外运。

  成本太高昂了!

  好在大楚帝国东进后,获得了江南地区本地的大量粮食,同时江南地区的水网很不错,哪怕是难以利用长江下游的扬子江流域,但是依旧能够通过其他水网,尤其江南运河一路连通众多江南城池,而江南运河又能通过浙东运河,继续向东延伸,一路连接到宁波。

  如果再把和运河相连的大大小小众多溪流,湖泊也算上去的话,那么基本上能够覆盖大半个江南。

  通过船运,大楚帝国不仅仅能够把弹药、兵力便捷的调动到江南各地乃至到浙江地区,同样也能够利用江南水网,把江南地区的众多钱粮汇集起来。

  而这也是大楚帝国为什么要在吴淞,要在江阴,要在镇江建设大规模炮台的缘故。

  吴淞炮台,是为了避免明廷水师杀入黄浦江,进一步破坏江南水网交通网络。

  江阴炮台和镇江炮台,它们都能扼守长江,进而把明廷水师堵在外头,不让明廷水师能继续肆无忌惮的闯入镇江区域,继而破坏大楚帝国的长江-江南运河这一条生命交通线。

  对于明廷而言,镇江是漕运上的重要关节点,因为漕粮通过江南运河的汇集到镇江后,再通过长江抵达北岸的扬州,进入京杭运河杭州段。

  同样的,对于占据了江南,并开始深入浙江的大楚帝国而言,镇江同样而言是交通要道,战略节点。

  大量物资,尤其是武器弹药都会通过长江河运抵达镇江,然后再从这里通过江南运河,分发到江南各地乃至浙江。

  同样的,大量钱粮也会通过江南水网-江南运河进行汇集到镇江,再通过长江运回金陵城或者其他地方。

  镇江,对于如今的大楚帝国而言,就是一个不容有失的战略重地。

  为此,大楚帝国才在镇江构筑了一个炮台,并部署了数千人的兵力在这里。

  如果纯粹是为了江防的话,其实在江阴那边还更加适合,之所以还在浙江构筑炮台,那是因为镇江对面的扬州还在明军控制下,扬州那边的明军也还是有水师的。

  这要是不弄个炮台,人家明军水师三天过来就过来晃悠一圈,这镇江水运也就别要了。

  上述的四个江防炮台,哪怕是对于大楚帝国而言都算是大工程了,这倒不是说基础设施比较难搞,即便是计划中的包括江

⑦④尒説

第三百六十五章 四大炮台[2/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