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1184章 计中计[1/3页]
在古代战场上,特别是在三国时代,攻城的手段,不外乎就是蚁附、云梯、冲车、巢车、临车。
再加上堆土山,挖地道,水攻等。
如果实在攻不下,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围死,等着城里的人薪尽粮绝,不得不出城而降。
抛石车当然也有。
但在冯某人没有拿出石砲这种重量级毁灭性攻城器出来之前,抛石车在两汉与三国时代一度不是主流。
原因很简单。
随着修筑城墙技术的不断发展,以人力拉绳索进行抛石的抛石车,已经对城墙构不成太大的威胁。
不过两军在野外对垒时,倒是可以对木制的营寨造成重创。
这也是官渡之战时,曹操出动了霹雳车的原因。
至于像巢车、临车这种攻城器具,已经算得上是重型攻城器。
这个时代的军中工匠,基本没有什么文化——除了某位姓冯训练出来的汉军——干活全都是靠经验。
不要说两个工匠所造的器具,就是同一个工匠所造的两个器具,可能零件与零件之间的尺寸间隙都不一样。
更别提什么标准化。
围城之后,不能逼降的话,想要打造出足够的重型攻城器具,至少也要半个月时间,甚至更长的时间。wap.xs74w.com
除非军中有一支具备了一定文化水平以及掌握了标准化模式的工匠队伍。
这个时候,就看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的正确性了。
因为打造重型攻城器具,对于古代来说,也代表着一定的科技水平。
而想要提高科技水平,推广教育是基础。
没有教育,哪来的人才?
没有人才,怎么提高科技水平?
所以识字率极低的古代,除非有充裕时间。
否则的话,攻城军队一般是打造一部分重型攻城器具,再配合大量的轻型攻城器具去攻城。
同时还需要填上大量的将士性命。
所谓十则围之,五则攻之,便是这个原因。
诸葛恪所率的吴军,自然达不到冯某人麾下的军队水平,所以只能按班就部地攻城。
虽然是试探城中魏军的防守情况,看看能不能寻到较为薄弱的地方。
但看着不断有吴军士卒奔跑到半路,便仆倒在地。
无数的箭羽,从空中落下,织成了密密麻麻的织网。
第一次看到如此残酷的罗宪与傅佥等人,仍是瞪大了眼。
他们的身子,有些止不住地微微颤抖,也不知道是因为激动,还是因为害怕。
亦或者两者皆有之。
运送了这么久的粮草,终于在吴军开始攻城的时候,有机会来到了前方。
当然,也有可能是诸葛恪的故意安排。
毕竟虽不能亲自上阵,但阵前观摩,也算是一番经历。
第一波吴军,还没有跑到六安城下,便退了回来。
诸葛恪的眉头皱得更深了一些。
六安城的防备,比自己想像中的要森严。
想来也是,早年上大将军就曾差一点袭取六安城成功,魏贼只要不是蠢人,肯定会加强六安的防守。
只见他挥了一挥手,战鼓声又起。
早有准备的吴军,又开始了第二波攻城。
“举盾!”
“幔盾,幔盾在哪里?!”
这一回,再不是让士卒单纯地冲到城下。
吴军开始有了反击。
在大楯与幔盾的掩护下,吴军开始缓缓推进。
“蓬蓬蓬!”
“冬冬冬……”
箭羽射中大楯和幔盾的声音,有如急雹坠地。
举着大楯的吴军将士,身材高大,全神贯注地支撑起大楯,努力地掩护后面的同袍。
感受着箭雨所造成的持续不断的冲击力,让他们战袍内的肌肉隆起,面色通红。
虽然大楯与幔盾不足以完全挡住城上射下来的箭雨,但至少减少了大量不应有的伤亡。
同时也能给跟在后面的将士不少心理安慰。
进攻到足够的距离,只听得后方鼓声急变!
各队的将校皆是大喝一声:
“顿!”
举楯的将士下意识地开始斜立到地上,形成了参差不齐的临时楯墙。
“射!”
跟在后面的吴军弓箭手,以楯墙为掩护,开始向着城头抛射。
双方的箭雨在空中交错而飞,甚至有
第1184章 计中计[1/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