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0961章 使团到来  蜀汉之庄稼汉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0961章 使团到来[1/3页]

  全民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加快经济基础变化这种大事,不是冯刺史不想做,而是力所不及。

  说白了,就两个字:没钱!

  所以凉州的苍头黔首想要翻身,最好的办法,还是得要加入军伍。

  而且还必须是兴会汉体系的军伍,也就是冯刺史麾下。

  在服完三年义务兵役之后,如果愿意转成职业兵,那就可以给自家孩子谋取学堂里的一个位置了。

  在军中,除了可以博取军功外,军中所发的口粮,也是很丰厚的。xs74w

  累积立下的军功越多,好处自然也就越多。

  就如草原上那个纳了姐妹花的王猛男,官至部督尉,少说也可以拿到学堂的两个名额。

  再加上自家大室身为南乡第一批女织工,怎么说手里至少也有一个名额。

  军中有些人自家用不了那么多名额,甚至还可以转让出去,这就是套现。

  王督尉这么些年来,不知经历了多少生死搏杀,怎么说也不会少了袍泽间的生死交情。

  所以就算是他自己的孩子太多,名额不够,也很容易从袍泽手里拿到多余的名额。

  反倒是兴汉会体系,或者说是与兴汉会体系没有往来的外人,就算是拿着钱粮,想要出高价,也未必有门路买到名额。

  所以王督尉说这是冯君侯给他们这些老人谋福利,确实不算错。

  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张大秘书凭着敏锐的政治敏感性,看到这里头的某种隐患:

  胡女会借着这个机会,趁机为自己的后代抢夺教育资源,从而导致汉胡关系可能重新变得紧张。

  但冯刺史对此却是淡然。

  自己在资源分配上本就是倾向于汉家子民。

  起步本比胡人高,最后却竞争不过胡人,那还有脸了?

  罗马帝国雇佣异族帮自己打仗,主体民族不愿意奋斗,光顾着享乐,最终沦落到个什么境地?

  再看看后世有些人,在国内被保护得太好,一天到晚吃饱了撑得,瞎嚷嚷这不好那不好,不要大国崛起,只想要什么狗屁的小民尊严。

  让人恨不得抽他们几个大嘴巴子,再扔到叙利亚阿富汗伊拉克,让他们尝尝什么叫小民尊严。

  汉家儿女,本就不同于世间异族,若不能立于世间之颠,仅求苟活于世,那就是异族眼中的肥膏。

  不把你彻底分食个干净,他们会善罢甘休?

  还想指望别人给你施舍小民尊严?

  冯刺史才不会惯自己子民这种臭毛病!

  老子是家长,家长就要对孩子一视同仁。

  我可以分你田地,可以帮你打通上升通道,但你想要再进一步,就得自己去拿。

  别人能为子孙搏来富贵,你拼不得?

  就你命贵?

  再说了,将士的孩子身上同样流着汉家的血,从小习汉家文化,谁敢说不是汉家子弟?

  丞相当年定下的视汉夷如一的政治正确大棒,谁能接得住?

  所以在冯刺史看来,与其关心这些没出息的家伙,还不如去关心即将到来的东吴第二批使者,那才叫正事。

  建兴十三年十月,在汉中呆了一个月的吴国第二批使者团,终究还是来到了凉州。

  这一回,带着使团过来的,乃是已经六十七高龄的向朗。

  亲自到城外迎接的冯刺史,看到使团过来,远远就迎了上去,对着领头的马车连连作揖:

  “有劳向公亲自前来,永不胜惶恐。”

  车帘被掀开了,发须皆白的向朗露出面容,虽然脸上带着长途跋涉后的倦意,不过看起来兴致很高。

  只见他爽朗一笑:

  “君侯,数年不见,汝与前些年相比,倒是变了不少,谦逊了许多啊!”

  若是换作他人,这话可不算是客气——而且放眼大汉,也没几个敢这么跟冯刺史这么说话。

  但是向朗嘛……

  当年陇右一战,冯君侯可是算计过向朗的。

  而且陇右之战过后,向朗又被冯君侯半哄半逼去了南乡,然后一直呆在那里教书育人。

  正是凭借他的声望,南乡学堂转变成南乡学院,被所有士子学子所承认,事情远比冯永想像中的要顺利。

  所以此时向朗戏谑着说了这么一句,冯刺史还得陪着笑:

  “以前年少轻狂不懂事,惭愧惭愧!倒是向公,似乎越发返老还童了,真是让人羡慕……”

  陇右之战的时候,向朗已有六十多岁,仍能随军北伐。

  如今年近古稀,从汉中赶到凉州,除了面有些许疲色,居然还这么有精神。

  这身子骨,没得说!

  搞得年纪轻轻的冯刺史都有些羡慕。

  再想起在汉中养病的大汉丞相,冯刺史又不由地一阵鄙视:弱鸡,弱爆了!

  从车上下来的向朗听着冯刺史

第0961章 使团到来[1/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