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78章 殿试[2/3页]
崔与之门下,主修《春秋》,习的是勇敢无畏,刚直无私的“春秋笔法”、“微言大义”,现在回到国家的积弊上来,的确让他有些心虚。
不过,他家境富裕,少年时四处游历,见多识广,也有一些心得,想起恩师崔与之旧日所言,又忆及赵竑在江南东路的所作所为,提笔写了起来。
而来自浙江台州监海的王会龙,则是实实在在的农家子弟,十年寒窗,于民间疾苦深有体会,略一思考,也是提笔写了起来。
看着面前一众奋笔疾书的士子,赵竑眉头紧锁,若有所思。
殿试不加淘汰,只看名次。也就是说,殿中这些人,以后都是天子门生,大宋朝廷的官员了。
“国家以科目网罗天下之英隽,义以观其通经,赋以观其博古,论以观其识,策以观其才。”
科举取士,网罗了天下读书人,但真正的英才,到底有多少?
两宋时期130多位宰相,其中就有120位是通过科举考试入仕。可以说,基本上公平、公开、平等的科举取士,让大宋朝廷罗选了几乎全天下最聪明的人才,也被后世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为世界各国文官制度所借鉴。
但与之相伴相随的,则是科举制的巨大弊端。政治、文学、哲学,四书五经,多的是儒家学说,少的是奇技淫巧、科技之学。
可即便如此,即便赵竑已经创建了金陵大学堂,接下来还要创建临安学堂,他还是不能取消科举,治理国家,也离不开科举取士。只要政策上小小的引导,便可让科举取士实现质的变化。
也正因为如此,他登基后的第一次科举,即便是在守孝期间,他还是亲自前来参加殿试。
赵竑走了下来,走马观花,挨个看进士们答题,在一奋笔疾书的考生旁边停下。
“……当乾道、淳熙间,有位于朝者,以馈遗及门为耻;受任于外者,以苞苴入都为羞。今货赂公行,薰染成风,恬不知怪,治世气象,欲其宽裕,不欲其迫蹙。曩者以讹言之令,至于流窜、杀戮,都邑之民,摇手相戒。朝廷之上,敏锐之士,多于老成,政事之才,富于经术……”
“东阳马光祖见过陛下!”
注意到赵竑看的仔细,考生赶紧站起来肃拜行礼。
“你才思敏捷,不错,这字也写的棱角分明,凛凛生威。你能以民生疾苦作诗一首吗?”
赵竑点了点头,向器宇轩昂的考生问道。
考生国字脸,浓眉大眼,有些燕赵猛士的味道。
“陛下,臣献丑了。”
马光祖按捺下心头的波动,赶紧沉思,赵竑指了指桌上的纸张。
“写在纸上!”
马光祖略微一思考,随即坐下,挥笔写了下去。
“倚门稚子灶头妻,有米无钱相对啼。
为把青蚨济艰苦,莫教穷谷有饥黎。”
“我去!你能七步成诗?”
赵竑拿起纸张,惊讶地看着考生。
他是诗词大家,那是因为剽窃。这考生居然在殿上立刻挥笔而就,真是小觑了天下英才。
“陛下,臣这诗几年前做的。在陛下面前班门弄斧,让陛下见
第78章 殿试[2/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