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十章 红衣大炮的正确打开方式  逐鹿大明:家父孙传庭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五十章 红衣大炮的正确打开方式[1/3页]

  孙世瑞不能没有红衣大炮,就像吕布不能没有赤兔马,关二爷不能没有青龙偃月刀。

  即便能顺利收拢陕西各部兵马,即便能在关中平原安心种田,倘若没有其他变量介入,没有占据云贵川,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矿打七矿,他和黄台吉李自成的差距,会越拉越大。⑦④尒説

  随着气候变化和经济中心的不断南移,到了明清之际,关中已经没了汉唐时候的荣光。

  即便没有明末一系列自然灾害,立足关中优势也并不明显,这是必须面对的客观事实。

  而红夷大炮,尤其是标准型红夷大炮,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帮助孙世瑞弥补和一众对手之间的差距。

  俗话说的好:穿越不造炮,等于瞎胡闹。

  那么问题来了,红夷大炮容易造吗?

  容易,也不容易。

  明朝对红衣炮的定义是:

  桅下置二丈巨铁礮,发之可洞裂石城,震数十里,世所称红夷礮,即其制也。(注1)

  这样的描述显得有些抽象,而且容易让人联想到袁崇焕当年“一炮糜烂十余里”,滑膛炮硬是打出了歼星球的既视感。

  相比之下,满清对红衣炮的定义就精准了很多:

  炮管长在2米至3米之间,即长身管;重1500斤至5000斤;发射炮弹重在3公斤至6公斤之间。

  若以此为标准,放眼明末,所有铸造合格的红夷大炮加起来,不过堪堪两百门。

  以大凌河之战为例。

  明军大凌河城内一万一千人投降,前后四拨援军约六万人被击溃。最后,张春所率领的军队全军覆没。

  战后,清军缴获各种火炮三千五百门,符合“红衣大炮”标准的,只有两门。

  这个时期,大部分仿照红夷炮的山寨货,由于铸造工艺落后,为防炸膛,只有加厚膛壁,导致火炮重量过重,根本无法用于野战。

  少装药虽不容易炸膛,然而威力大减。

  可见红夷大炮不好造。

  说红夷炮好造,是因为明末一众总督巡抚,如孙传庭、卢象升、熊文灿等,都曾自主造过“红夷炮”,按照这个标准,明末红衣大炮何止千门。须知,同时期的西班牙无敌舰队,

第五十章 红衣大炮的正确打开方式[1/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