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86章 要不要识字?  人在南宋,我与蒙古争天下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386章 要不要识字?[1/3页]

  海叁威这地方也有宋人愿意迁过来,李亮和郑有财还是比较意外,两人和当地驻军水师一聊,才知道,宋人迁过来有很多优惠,而且大部份都是驻军的家乡村民和亲戚什么的。

  “啥?科举还能加二十分?”李亮这时正和当地驻军水师一副指挥在聊天。

  听到举家迁居海叁威,科举能加二十分,李亮和郑有财也震惊了。

  朝廷现在的科举是百分制,和以前完全不一样。

  以前科举评分全靠阅卷官员的欣赏和认同,再相互比较,判甲等乙等分等级。

  现在科举,除了少量类似写文章和论述的没有固定答案,大部份题目都有固定答案,评分标准比较统一。

  加二十分是非常夸张了,可以让大部份人反败为胜。

  而且据那张副指挥使说,全家在海叁威这种偏远地方的,子辈科举加二十分不说,一旦录取优先到江南,山东,中原等地为官,除非自己要求,尽量不会再往偏远地方派任。

  李亮儿子也十二岁了,一直在学识字读书,没几年也得参与科举,但他是迁到海叁城,和这里不一样,条件比这里略好,他儿子科举只能加十分。

  当下他骂骂咧咧:“早知我也干水师了,全家迁到海叁威来。”

  张副指挥笑骂:“你特娘说的容易,你们海叁城原本是东夏国京师,咱们是一块石头,一根木头,一步步建起来的。”

  “老子手上泡都起了几十个。”

  李亮和郑有财顿时点头表示认同,两人开始也参与了长春城建造,干了大半年,知道比较辛苦。

  而他们海叁威在岛的最南边,人力物力都比长春城要少,能有现在的规模,确实比他们困难。

  加上海上生活也不如海叁城,愿意移民的,能加二十分也不容易。

  当然,这其中还有很多规矩的,比如全家最少要住在海叁威十年以上,才能加分。

  基本上就是为了你后代来的,你本人来了没啥用,当然,也有读书人愿意过来住上十年,也可能十年后翻身考中科举。

  朝廷优惠很多,百姓们前二十年更是免农税,其他商税什么也少的可怜。

  驻守水师饷银也比李亮他们高。

  李亮这些海叁城也算大宋偏远地区,饷银现在超过普通中原甚至京师精锐。

  而海叁威的则更高。

  “你们几年轮换?”郑有财这时问道:“咱们海参城的步骑,五年才可以申请轮换。”

  “一样,都是五年。”张副指挥道。

  “五年后想去哪?”李亮又问。

  像他们这些偏完地区的军将,都可以选。

  年纪大的,愿意的可以退役,想继续干的也可以挑选地方,但不一定会一定被朝廷认可,比如大伙全部选京师江南,那人多了之后,肯定要按级别,贡献来排队的。

  张副指挥想了想:“回老家,福建。”

  “。。”李亮。

  “这地方真七八冷,老子刚来时差点冷死。”张副指挥也骂骂咧咧。

  好在宋军迁南方水师过来时,都是有适应过程的,先往山东迁,呆上一段时间,再往旅顺迁,再呆上一段时间,再往辽东或这边迁。

  “你俩呢?”张副指挥也问他们。

  李亮和郑有财对视一眼,异口声道:“回老家,蔡州。”

  三人似乎代表了这个时代大部份的古人的意愿,大部份武官们更愿意回老家,大部份文官们更愿意进京城。hTtPs://wap.xs74w.com

  李亮和郑有财在当地住了两天,从长春城和附近来的宋军军将,军士越来越多。

  大概待到四月初五,张副指挥使通知他们,山东水师的船来了,他们可以走了。

  现场一片欢呼,好多军将军士等着回老家。

  李亮他们这波一起回去的有大半是长春军的,但长春军有两个军,他很多人也不认识。

  这波一起和他们上船的有一百二十多人,武官官职最大的就是李亮,文官就一個,是长春城附近一个主簿。

  这家伙是移民当官的,朝廷征招第一批来长春城,优先当官,他报名早,吏部稍微考核

第386章 要不要识字?[1/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