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卷_不着痕迹造势(5)  紫色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一卷_不着痕迹造势(5)[3/3页]

  在,这个工作室就一定还有希望,只不过自己这群人不懂。施密特已经给李凡打过一次电话了,他认为,大家应该耐心的等待华人李休假回来,然后再去商讨工作室的前途和出路。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哈维反倒把电话打到他们这里,建议他们把剩下的一尊“贝多芬瓷像”送拍,于是,这几个人也就开始了准备,反倒是柏林乐团的幕后资本得知后,让台前的人去参与竞拍。

  贝多芬的瓷像做的就更生动更有感染力了,毕竟贝多芬比巴赫晚了120年,有大量的形象遗照和油画作品存世,更有许多文字资料记载,这些当然给汤汉姆的人物造型创作帮助很大了,而巴赫则由于年代过于久远,保存下来的资料是有限的,而且是文字多过形象,就是形象资料也不是照片,而是油画之类的。

  按说,越是久远的人物雕像就越是好糊弄,反正大家都没见过,想怎么去塑造人物都行,比如在国内许多景点上的古代名人雕像,谁知道到底像不像啊?有的人还戏谑的说,看陶渊明的雕像似乎跟李时珍的差不多,该不是哥俩吧?

  可是巴赫不行,在欧洲文艺复兴后的一些名人塑像不可以随意的去臆造,欧洲文艺复兴后,有头有脸的人都会留下他们的“肖像”,比如巴赫就有许多肖像,你弄出一个清癯的巴赫雕像出来肯定不行,哪怕过于标准都不成,因为巴赫是一个圆脸的胖子,而且还是双下巴,巴赫的油画照片几乎在德国所有的音乐学院里都有,他一生创作的一千多首各类乐曲,贝多芬是这样评价巴赫的,“巴赫的音乐不是小溪,而是大海!”这样一个妇孺皆知的人物,那雕像哪里可以随意臆造?

  不过这次汤汉姆为巴赫做的瓷像还是在传统的油画基础上做了创新,在保存下来的巴赫油画上,巴赫其实是戴着假发的,按照现代人种特性的分析,白种男性往往在过了三十岁后就会谢顶,这也是西方人很早就喜欢佩戴假发的原因之一,至今,在西方法院里,尤其是英国的法院里,还规定法官必须佩戴假发。

  可是在传统的欧洲油画里,尤其是十八世纪以前的欧洲肖像画里,人们却是很少看到里面的男人是秃头的,这就是画家的妙笔生花了,在绘画肖像的时候,人为的给画中人添加了头发。就是后来有了照片技术后,摄影师也是可以通过修改底版来让照片中的人头发多上那么一点,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

  正因为这些原因,汤汉姆烧制出来的二尊瓷像还是有高有低的,史密斯输掉的那尊巴赫瓷像要稍微差一点,而准备给娜高斯拍卖公司送拍的贝多芬瓷像就要高上一些,尤其是人物的表情和那眼神,简直太传神了。

  贝多芬瓷像的照片发给娜高斯,就把收集经理给震了,等到公司高层在一起开会确定初拍价格的时候,罗宾逊一咬牙,“定在20万欧元!大不了我们自己留着!”对此,几个评审委员居然没有一个反对的,他们都认为那是艺术精品。

  这边的瓷像的追捧已经在暗潮涌动了,得知消息的柏林乐团、汉堡音乐学院、波恩贝多芬音乐厅、博物馆等单位都在筹备前来竞拍,许多音乐圈里的人都想到场一睹为快,纷纷报名要求参加拍卖会。那边,哈维、海茵茨,还有霍夫曼和薛万锦等人却也是把“沉酒”的声势给弄了起来,他们弄的法子却是自下而上。

  首先,哈维很不要脸的给曾经获得他赠送“沉酒”的朋友发去协商函件,恳请用高价回收那些赠品,这在西方社会里可是少见的,就是在东方也没有这样不要脸面的。可在西方,任何行为或者物品都是可以用价值去衡量的,哈维不是追索送出去的赠品,也不是强行要收回,而是恳请对方“有偿返回”。有多少人会为了钱还回来不知道,反正哈维这个搅屎棍……不,是搅酒棍,把声响弄大了。hTtPs://wap.xs74w.com

  其次就是霍夫曼,在一次金融界的酒会上,对主人提供的上等拉菲波尔多葡萄酒吐槽,说这酒似乎没有价格标的那么好,还跟主人抬起了杠,最后叫司机从自己车里拿了几瓶“沉酒”过来,结果大获全胜,许多人自然就开始了询问……

第一卷_不着痕迹造势(5)[3/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