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卷_初探(4)  紫色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一卷_初探(4)[2/3页]

  业余队伍,根本就来不及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去抢救性发掘,使许多古代遗迹被湖水、河水淹没和掩盖,当时人们还不觉得如何,可时过境迁,到了现代,许多古代文化物证的遗失和断代让许多研究者唏嘘不已,非常遗憾,一些历史上的建设也被一些大V们诟病。

  作为老一辈研究者,朱家清当然身临其境的难受过,现在,自己的学生想要弥补这样的缺憾,从心里来说,朱家清是举双手赞成的,可是细想下来,这水下考古可是比陆地考古难度大太多了。在陆地上,如果不是随着时代发展,各地展开大面积基础建设,许多墓穴和古迹也是难以发现的,那在茫茫昏暗的水下呢?会是个什么情况?怎么到水底下去找?找到后又如何进行科学的合理的发掘?所有的这一切都是新课题,都需要有完整的科学论证和策划,差一点就不可能获得相关部门的批准,宁可原封不动,也不可以乱挖乱掘嘛,这是考古的基本原则。

  所以,当古代学系提出了这个项目后,可以说,上下都在动,各项准备工作全面展开,这还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搞出来的事情。至于李凡去找洪城,派学生去体育系强化身体机能训练,都是准备工作中的“小事情”,而大量的案头工作可都是那些古代学系的高年级学生在干,他们一方面要跟上教学进度,基本学科不能落下,一方面还要完成老师布置的那些莫名其妙的“作业”,可以说,在古代学系读书的学生,还真是忙的厉害,几乎完全没有了“花前月下”的时间了。

  当然喽,学生们也不是白干,每完成一项作业,都会得到数额不等的奖金,根据分析的准确度,有的学生几乎把全年的学费都挣回来了,这样的奖励,哪个学生不干啊?何况,古代学系已经好多年都是学校里“油水”最厚的学系,到古代学系里读书的学生几乎都无须考虑学费的问题,他们的系主任总会找来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们能获得补贴,有的毕业时都成了小富翁了,令人羡慕啊。

  一年后,船造好了,队伍也出现规模,第一站就是顺着大江进入到了两大湖里,在这里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实习”,一方面是人员实习,另一方面则是新船的实习,选择在两大湖里,也是因为这里的沉船可是不少,更重要的是,这里自古就是人口密集的地区,湖底下不可能有啥子古墓,可是沉船却是多如牛毛,许多沉船已经在水底下沉积了至少千年以上,尤其是大江中段的云梦湖,那可是从秦朝开始就沟通岭南的重要航道,在这里,虽然由于多次的旱涝关系,湖面也比历史上缩小了许多,可真正的湖心部分是从来没有干涸过,而且有些地方的水深达到了30多米,这就非常有利于水下科考到这里来进行实习了。

  要说,这李凡啊运气真好,当然,也与他掌握的信息量大有关,那条适合于内河航运的打捞船一到云梦湖后,就按照比对出来的位置,进行了精确定位,很快就找到了水深在30多米的一个湖底河沟的地方,恰好又是盛夏季节,于是,几名潜水员在李凡的带领下下水了,他们要在这条长达五公里的湖底河沟里探查。

  正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们探查的第七天就发现了距今一千多年前的一艘沉船,船不算大,按照古代的说法,也就是一艘不足300石的普通沙船,当李凡小心的淤泥里翻出一根铁锚的时候,李凡的眼珠子在潜水盔里都瞪圆了。

  接下来半个月里,靠着这条现代化的考古打捞船,轻松的就把水底下不到20米长的沉船捞了上来,这条船外形保存完好,而沉船的可能是突遇风暴大雨,船上装载的货物过多,最后进水沉没。之所以这样还是与当时使用船的造型有关。

  在名代的《天工开物》中就纪录了当时流行于民间的“沙船”,其实,这是一种适合内河河网地带的船型,船身宽阔,船底平直,非常容易在河水浅的沙土河底的胡泊和河流上航行,尤其是在运河上航行,根据历史记载,最大的沙船就是航行在运河上的“漕船”,载重可达1200吨,而漕运的历史可追溯到汉代,真正大发展的时代则

第一卷_初探(4)[2/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