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一卷_挤牙膏(5)[3/3页]
乐团的人在小会议室里可劲的尝试,各种平日里熟悉的曲目都拿出来试,而蒙斯特此时却是在找刘道源,可是电话打不通,刘道源的手机关机了。
蒙斯特无奈,叫助手把电话打到了刘道源在法兰克福的公司,结果才知道,此时的刘道源已经在飞机上了,正在飞往巴黎,按照计划,刘道源还得去跟方丹掰扯啊,本来哈维那边出土的一批瓷器是打算在春拍时送拍的,可是阴差阳错,最后没有拍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点就是对那些元青花的鉴定有争议。
元青花的概念的出现是近代和现代,在这之前,由于明代以前瓷器上没有年代款识,所以,一直把青花瓷归入明代,实际上,青花瓷的出现更早,而青花瓷的成熟期其实是在元代而不是原来说的明代,而青花是何时出现的,至今无定论。
最早发现的一对青花瓷瓶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一个叫吴贲熙的福建人在京城开棺材铺子,当时,为了获取好的棺材料,勾结京城智化寺里的住持,从寺庙里盗伐寺庙中的古柏,同时,将寺内的经书和文物也弄走,其中一对青花瓷瓶就是后来被认定为第一件元青花的“至正瓶”,那时还没有现代的热释光鉴定技术,但是,瓷瓶上上却留有“至正十一年”的落款,还写明了“信州路玉山县”等文字记录,这信州路玉山县是啥地方呢?就是现如今的江西上饶一带。
元代至正年号也是元朝最后一个皇帝的年号,虽然那些文字证明了那对青花瓷瓶是生产于元代末年,可实际上,在至正年的时候,江南一带早就被汉族起义武装割据了,严格说,那对“至正瓶”与后来的明青花是一脉相承的,在制作风格上区别也不大,都属于景德镇窑口呈上升阶段时期的青花瓷,可景德镇窑口的青花瓷技法是从哪里来的呢?用于勾勒青花的苏麻离青又是从哪里来的?wap.xs74w.com
至正瓶后来被着吴贲熙带到了海外,最后卖给了英国学者帕西瓦尔·大维德,到了二战结束后,大维德有邀请了伦敦大学教授霍布森对瓷瓶进行了鉴定,霍布森认为这是一个惊人的发现,他写了《明代之前的青花》的文章。
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美国学者约翰·亚历山大·波普借鉴霍布森的文章开始系统的研究明代之前的青花瓷,从此,元青花正式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只不过,最初研究元青花的都是西方人,限于他们对华夏文字的理解和认知能力,加上西方人对汉学不甚了了,将至正瓶上铭文断句错误,闹出了笑话。
瓶子上的原文本来是没有标点的,最早被海外的汉学家断成,“信州路玉山县顺城郷德教里荆塘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付,祈,保阖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祖殿胡净一**打供。”
这样的断句看上去似乎很正确,实际上,这个断句里把关键的信息给弄岔了。
那对现存大英博物馆的“至正瓶”并非天然一对,而是两对瓶子凑到一起的,上书铭文中的“张文进喜”实际上是两兄弟,按照华人的排序规则,应该是叫张文进、张文喜,断句应该是“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符祈”,这样的断句含义就不同了。经考证,张文进张文喜两兄弟是当时的烧瓷大师,他们送往寺庙里的物品不可能是“一付”,一付的用法在那年月也是没有的,何况还有香炉等,用一付来形容是不准确的。那为什么会看成一付呢?实际上,那是符上面的竹字头,被看成是一了,弟弟的名“喜”也变成形容词了,可见,研究华人的东西,离不开深厚的国学功底,而这种功底,西方人很难达到,或者说连皮毛都学不到。
说到这里,再回头看哈维公司里的那几件青花瓷,问题就来了,很明显,那几件青花瓷与平常看到的元青花风格不同,而李凡当时就认为那是北派元青花,甚至可能会更早一些,如果断代不清,这送拍的底价就不好弄,方丹慌忙火急的叫刘道源过去,目的就是想让刘道源去找y大学的人过来帮忙鉴定。
石大庆此时却是回到自己老家的工厂里,这段时间在研究那台散架的钢琴。
第一卷_挤牙膏(5)[3/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