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卷_高手在东方(6)  紫色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一卷_高手在东方(6)[3/3页]

  您提出的条件,也请您找时间告诉哈维先生,我等待他的答复,我们那座古建筑亟待翻修,超过了市政规定的期限也是会有麻烦的,另外,在一些文件的考证上,我们也预先做了一些,这些文件可以给你们共享,但是,需要保密,这也是我们的条件。”斯泰因说道。

  “好,你说的共享很好,至于说保密嘛,我们可以签署保密协议,至于哈维公司那边的态度,你尽管放心好了,你可以去准备文件了,晚上在听音乐会之前就可以让哈维去签字,只要你按照我说的那些条款去做,不会有问题的。”⑦④尒説

  这方丹还真是霸道不客气,对哈维公司的事情,他简直不那自己当外人了。

  在音乐厅的练琴房里,乌尔里希和刘小小俩人正在合奏一曲华人最熟悉的乐曲《茉莉花》,这首曲子其实早就被国人给演绎出多种演奏版本了,刘道源这次来,可不是单独的就给女儿带把琴过来,还把许多国内小提琴曲也带过来了,他怕自己的女儿太西化了,得多少给女儿点华人的文化基因。可没想到,乌尔里希看到乐谱后,也来了兴趣,于是,师徒俩就在琴房里开始了演奏,而乐团里的钢琴师也是很识趣,拿着乐谱就在一旁伴奏,两把优美的小提琴,又经乌尔里希临场发挥的弄出许多花哨来,哇塞,就连刘道源听着都觉得舒服,一个劲鼓掌。

  “非常好,非常优美!钢琴师,给你二个小时熟悉这首曲子,今晚,如果观众要求返场的话,就上这首曲子,我觉得,要是假以时日,这首曲子是可以作为正式演奏曲目列入演出表格里的,好,你们再练练吧!”

  不知道啥时候蒙斯特来了,他在琴房外听到如此优美的演奏后,突发奇想的就做出了一个让他得意好几年的决定,而这个决定也让他牢固的占据乐团指挥位置长达十二年,由此演绎出的一曲协奏曲最后在欧洲流行,又一次的歪打正着了。

  说起这《茉莉花》来,对于欧洲人并不陌生,而这首曲子的出现却是有两个分支。首先,《茉莉花》是流行在江南一带的民歌,早在乾隆年出版的扬州戏曲剧本集《缀白裘》中就有了歌词记载,抗战时期,在南方抗敌队伍里爱音乐的何先生将民间传唱的乐谱纪录下来,在五十年代文艺汇演的时候,经过加工整理和改编,将我们现在熟悉的歌曲《茉莉花》展现在民众面前,一举成名。

  另一条支线则是在十八世纪末年,有外国人将这首民歌的曲调记了下来,歌词用意译英文和汉语音并列表示。后来,又有个叫约翰·贝罗的英国人来华,他在出版自己写的《游记》中。把《茉莉花》的歌谱刊载出来,这首歌很快在欧洲流行起来,从这个角度说,比我们这边还早了几十年呢。

  到了1924年,当时著名的歌剧大师、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其患癌症晚期,完成了歌剧《图兰多特》初稿。随即就逝世了,这部歌剧具体讲啥,这里就不啰嗦了,无非是用西方人的视角和想法虚构了一位美丽而冷酷的公主图兰多的故事,其中的许多情节都是从波斯那边传过去的传说,当不得真的。

  那部歌剧其实反应元代西征欧洲的一些历史传说,再加上作者的想象,歌剧里到底有多少东方元素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普契尼把《茉莉花》的曲调作为该剧主要音乐素材之一,几乎就是整部戏的主旋律了,他将原曲改编成合唱,再加上剧中角色都穿元朝服饰,(天知道那服装像不像),这就使一个完全由西洋人编写和表演的东方故事有了那么点些许华人色彩和味道。

  但是,该剧的音乐太优美了,普契尼逝世二年后,该剧在意大利首演,当时报导说是取得了很大成功。实际上,《图兰朵》的故事情节没有传开,反而是《茉莉花》的曲调传开了,许多音乐人在演出的时候,都喜欢演奏这个曲子。

  到了现代,华人在乐坛上也有了一席之地,这《茉莉花》的演绎范围可是大了去了,就连在奥运会开幕式上都被引用,更不要说各种乐器的演奏了。

  当晚,哈维在吃过晚饭后,就与斯泰因签订了合作协议,一切都如方丹所说。

第一卷_高手在东方(6)[3/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