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卷_酒的故事(4)  紫色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一卷_酒的故事(4)[1/3页]

  刘道源没法子就找小老大,偏偏这段时间小老大还真的在欧洲,准确的说是在里尔,也就是凯琳娜的老家。老家家族里的一个重要人物去世了,根据礼节,玛索必须带着女儿回来参加葬礼,凯琳娜要回欧洲,那李凡干嘛跟着去?

  在寻马县的考古项目已经走上了正轨,具体最后的一哆嗦没李凡啥事了,说想参合进去也行,人家不在乎你这个“中青年科学家”,可想要主持那项工作就不够格了,要知道,在学术界,尤其是在重大考古项目上,论资排辈是必须的,加上Y大学的这个考古队本身就是具有“业余”性质的,用得着的时候,叫他们上,打前锋,去做基础工作啥的都行,可要是论最后的“揭盅”工作,小不啦子往后靠!李凡也不愿意去折腾这些,那颗“从事官”的铜印已经将这里的墓主人说的清清楚楚,也证明了这个墓葬的性质,所以,对李凡来说,参合不参合最后的发掘已经意义不大了,最后的结果自己也是有资格去查看甚至是查验的。hTtPs://wap.xs74w.com

  什么是“从事官”?就是由楚王或者够大的官任命的自己僚属。而在棺椁外围发现的那颗“寻君工师从事”的青铜官印说明了一切。李凡通过查证和对照,知道这颗官印是当时修建这座古墓之人,也许是最后殉葬在一起,也许是最后失去了希望,将自己的官印放在棺椁正前方后离开,但那颗官印却是货真价实的。

  有人问了,官印是青铜的吗?对,在古代,制作普通官印使用最多的材料就是青铜,只有非常高贵的帝王才可以使用玉石,而那个时候作为刻印最好的鸡血石还没有被发现呢,更别提到后世朝代,使用于阗玉、蓝田玉等着材料。

  印信的使用也是华夏民族的一个发明,在商代就已经出现,别看小小的一个印信,在当时,这里面却是充满了高科技感,首先,刻字是反的,也就是后世说的镜像,在没有纸笔的年代,想到这个法子的人肯定是个高人,其次,印信在当时绝对是防伪确信的利器,没有这个东西,你无法取信于人。

  从印信上又引申出“虎符”之类的调兵信符,严格说与印信也是同类,只不过是在特殊的场合使用,也就是说,在三千多年前,华夏人就要在诚信上动脑子。这不是个简单的现象,而是一个令后人感叹的一种思维哲学。对于那些土人,那些尚未开化的部族,他们哪里能琢磨出如此“机变”的东西?可见,华夏早在三千年的智商就已经开化了,当今的所有思维模式,在百家争鸣里几乎都能找到。

  李凡找了个借口就返回了学校,由于他这一年多都是在外主持考古队工作,所以在学校里也没有什么教学任务,他带的几个研究生都扔在工地上去跟那些老教授老专家学习去了。也就是这这个时候,凯琳娜老家那边出了状况。

  为什么凯琳娜一定要陪着父母回去呢?说白了,还是利益。走的那位是家族里董事局成员,在这个董事局里,如果没有特殊的情况,那就是终身制的,在家族经营、发展和规划上都是有话语权的,这也是欧洲许多老贵族家族里的惯例,不要以为在欧洲已经没有了贵族,实际上在欧洲的上流社会里,还是以贵族为主,许多高端俱乐部里,大多数主持人都在姓氏前有“冯、范、让、德、堂”等前缀,这就是欧洲历史上贵族的称谓,比如玛索的姓氏前就有“让”的前缀,只不过玛索平时根本不用。这次,董事局的位置出缺了,不管选不选得上,玛索带着女儿回去是必然的,这也是对家族的一种态度,别以为欧洲人全都不讲这些传承的。

  既然家里的女人要回去行驶她们的权力,两个男人也不得不陪着,起码是要起到站台的作用啊。老米的身体还是挺棒的,尤其是通过李凡父亲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他的那个“阿尔兹海默症”(太特么绕口了)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不是专业人士几乎很难判断出眼前这个满头银发的慈祥老头是“老年痴呆”患者,所以,他坚持要陪妻子回去。老丈人都去了,作为女婿,李凡没有理由不去,于是,向学校请了假,带着一对儿女前往欧洲,对于俩小的来说,

第一卷_酒的故事(4)[1/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