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卷_眼光(3)  紫色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一卷_眼光(3)[2/3页]

  也高兴起来,不过他还是求教的问道,“这个东西是该叫陶釜还是叫陶鼎呢?我觉得,这个样子很像一个鼎啊。”⑦④尒説

  “不不,这不是鼎。”李凡笑了,“釜和鼎在那个朝代是有严格区别的,首先,釜最早是齐国弄出来的一个量器,就是像后世的斗一样,用来称量粮食啥的一种量器,所以,它天生就有双耳,后来传到各国,有人又给其加上了底足,使这东西可以直接在下面烧火就煮食,后来也引申出了一个‘釜底抽薪’的成语。”

  听到李凡如数家珍的介绍,周耀光本来还有些许怀疑和看不上的心思全没了。

  “除了我刚才说的,在礼法上,两者的待遇可是不一样的,鼎,虽然也是用来煮东西的,可是,从远古开始,那就是一种神圣的礼器,而不是个人家里使用的常用物,这是其一,其二,鼎是分有盖和无盖的,这要看当时制造的能力和尺寸大小了,像在河南出土的后母戊鼎那么大个的青铜鼎,就是想做个盖子,在那个年代能用什么材料做呢?我们不能说当时那大鼎没有盖子,但肯定不是青铜做的,想想看,那个大鼎的方口面积差不多有一个平方米了,做那么大的一个青铜盖子,搬得动吗?还有边上两个吊耳,很是麻烦,所以,作为礼器,象征性更大。”

  “这种青铜器作为礼器,我也在书上看到过,可是我不理解,用煮东西的大鼎怎么去进行祭祀呢?反正我是想象不出来。”周耀光眨巴着眼睛又问道。

  “哦,这个很好解释啊,你应该是客家人吧?嗯,那你们这里的客家人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会不会都去族里的祠堂拜祭祖先呢?”李凡笑吟吟的问道。

  “那是当然,我们这里很讲究这些的,尤其是最近这些年大家的生活好了以后,族里将家族祠堂修缮了,逢年过节都是有祭祀活动的,在家的都会去。”

  “嗯,去祭祀完了以后呢?就没啥活动了?”李凡像个外行似得问稀奇。

  “那怎么可能?祭祀完毕后,大家都要坐在一起吃一顿团圆饭的,各种盆菜和土特产,在祠堂里是有一间厨房的,每年都会请外面的师父过来帮忙的。”

  “呵呵,那些做菜的锅是不是很大?还固定在灶台上?”李凡此时才说出谜底,“你们的那些大锅平时要清洗干净放在祠堂里,谁都不许动的,对不对?实际上,那些大锅就是一种后世变化的鼎,只不过是放在厨房里了,而在古代,大鼎是放在正堂的,只有在祭祀的时候,才会请到场子里,把祭祀带来的一些食物全都放进去烹,就是煮,像我们后世的火锅,熟了以后,前来祭祀的按照等级,分别盛出来,有的是带走,有的干脆就是当场分食了,事毕后,清洗干净,再放回原位,这就是鼎在行礼中的作用,哪怕不是祭祀,封功赏赐的时候也是一样。”

  “哦,原来是这样啊!”周耀光恍然大悟,“而那个釜就是各家平时用的,所有,以陶釜居多,算是一种日常用具,哎吆,与你这一聊还真是长见识啊!”

  “在先秦之前,各种古代器皿实际上与后世都是有联系的,不过是后来将其功能提高了许多,比如说,在北宋之前是没有锅的,也就是说,古代人多是煮食而很少有热炒,为什么呢?主要还是科技的发展和材料的发展,没有大量的生铁出现,怎么去做锅啊?做兵器还不够呢。随着发展,古代许多器皿的叫法也逐步的失传和没有意义了,比如远古时期的‘甑’,到后世就变成了蒸锅,还有许多叫法,有时我们都迷糊了,还得去查资料,这些你不用太过追究。”李凡说道。

  两人聊了一个多小时,看着外面的阳光已经西斜了,李凡从背囊中拿出了洛阳铲,“我想在这周围做一个简单的勘探,不知道能不能被允许啊?”

  “你就是前来定性的专家,有何不可?要是不让你勘探,你如何给这个古墓定性?我知道,凭这一个陶釜肯定是不行的,孤证不立嘛!这个我懂。”

  李凡听周耀光如此说,觉得这个周局长还真不纯粹是外行呢,于是,点点头,将洛阳铲的杆把一节节的接起来,然后围绕着塑料棚周围五十米开始了钻探。

  只用了一个

第一卷_眼光(3)[2/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