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卷_弄回来的宝贝(2)  紫色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一卷_弄回来的宝贝(2)[3/3页]

  吃法直到今天在西域还是流行。只不过,现如今的大盘子也不多了,即便是有,使用的材料也换成了木材、竹子、不锈钢等等,形制也不单纯是圆形的了。进入现代后,也有厂家生产出了直径一米的大盘子,高端的大盘子价格也是不菲的。

  中原地区为什么也流行了一段时间大盘子呢?首先,蒙元习俗多少对汉民族有影响,尤其是一些蒙古族官员在汉族地区里,他们的习惯必然会被一些迎奉拍马的人仿效,其次,蒙元时期,国家混乱,民不聊生,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各路队伍吃饭的时候,用大盘肯定比用小碗方便得多。而且,大盘的使用成本也很低,那些普通民众使用的大盘子甚至连上釉都不需要,找个火堆烧一烧就成了。保存下来的那些元末明初的精美青花大盘其实是后来队伍里高官们使用的。

  永乐皇帝朱棣长期居住在北方,他逐步习惯北方的吃法,尤其是他多次证北征西,行军途中,肯定大盘好用,就是吃水果蔬菜啥的,也是大盘子好用,因此,在明初的时候,景德镇生产了不少大盘子,甚至在国内达官贵人中流行起来。

  汉族制作的大盘子在尺寸和花型上与元代蒙古人用的大盘子完全不一样的,首先,盘子的底座要平很多,尺寸也小很多。根据记载,瓷盘的口径一般是在40公分以内。其次,汉人使用的瓷盘上画绘讲究,不仅寓意吉祥,还有各种祝福,外圈缠枝纹,中间不是五谷丰登就是年年有鱼。而蒙古人使用的瓷盘就很朴素,很简单,外围圆圈,中间有的啥都没有,有的画上一条狗,或者你也可以说是狼,仅此而已。由于后世研究元青花是起源于海外,所以,突然间海外各大博物馆里出现了诸多元青花,其实,那都是为了给自己增加砝码而已。

  严格意义上说,外国人定义的元青花是不存在的,现如今确认的元青花瓷器,几乎清一色都是汉文化的瓷器,体现出元蒙的青花瓷器一件没有,不管是鬼谷下山也好,萧何月下追韩信也罢,无不是汉文明的产物。

  在这里,我们要准确的区别将军大罐和普通大罐,这里是有许多讲究的。在朱元璋打江山的时候,尤其是向西南征讨的时候,许多士兵战死沙场,汉人可不是蒙古族,士兵阵亡了,随地一埋了事。汉民族讲究的是叶落归根,阵亡后也希望能够回到家乡,可是距离太远,咋办?于是,就有了二次葬的习俗。

  二次葬其实在华夏远古时期就有,客死他乡的人,无力棺椁运回,只能先草草土葬,等过了若干年后,将骨殖挖出来装入陶罐,运回家乡埋入祖坟。这比那种啥都没有,弄个衣冠冢的级别要高许多,也得到许多人认可。xs74w

  许多西方学者压根就不明白华夏的习俗,将鬼谷下山罐也叫着“大罐”,其实这是不对的,“大罐”的称谓是有特指的,“大”这个字在这里的含义是“死者为大”的意思,“大罐”是专指装骨殖的罐子。也许很多人没有注意,直到今天,在江南一带,农村办丧事后,请全村人吃饭,管吃肉叫“吃大肉”。

  这些大罐使用的高峰就是朱元璋征讨西南和后来在岭南扎下根的客家人,那种大罐可是装死者骨殖的,如何区别这是将军大罐还是装杂物的大罐?这也是有区别有规制的。将军大罐的开口口径往往比较大,是能够将头颅放进去,高度也是可以放进去脊椎和股骨的。岭南的客家人到了明代已经在南方扎下根,可是他们还是思念故乡,于是,在客家人里就形成了二次葬的习俗,现在去那些保存的比较完好的客家农村,仍然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二次葬大罐,笔者曾经在一处看到过,那是道光年间的景德镇大罐,做功十分精美,弄到市面上也是能值几个钱的,可是笔者没敢开口,毕竟,那是对先人的不敬,

  鬼谷下山罐其实就是摆在家里装茶叶,或者是柜台上放糖果用的。

  这次刘道源买回来的青花大盘算是一件真正的元青花,是那种最典型的蒙元时期的青花瓷器,这能不让李凡和马嵬曾激动吗?只不过李凡现在没空。

第一卷_弄回来的宝贝(2)[3/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