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卷_杂说(3)  紫色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一卷_杂说(3)[1/3页]

  谁能想到,墓碑的起源是古代用作牵引棺椁下葬用的“丰碑”?谁能知道原来的“丰碑”是这个意思?最初,这些是木质是丰碑也没有文字,有的是各种刻痕,可也就是从汉代起,人们为缅怀逝者生前的业绩,追思对逝者的情怀,便利用放在墓地四角现成的木桩子,在上面书写逝者的生平以及一生的功过是非之辞,当时的碑首中间仍凿有圆孔,那个空叫“穿”,这样,到了隋唐,正式的墓碑出现了,取消了“穿”,增加了个小屋檐的“帽”,于是,墓碑便正式成型。随着丝绸之路和海上贸易等交流,这种为逝者立碑的模式也很快在西方文艺复兴后开始了流传,发展到今天,除了文字不同以外,在内涵上东西方的差距已经不大了。

  对眼下这个汉代墓葬,李凡是不指望能出土啥墓碑、墓志铭这样的东西了,但是,只要能出土一些墓主生前使用的物品,那也就可以为确定墓主的身份了。

  在汉代以前的丧葬里,有把墓主生前使用的物品随葬的习俗,这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当时“厚葬”的原因。在古代,尤其是春秋时期,我们的古人并不是为了厚葬而厚葬,而是让逝者带走生前所用之物。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对逝去者的私人用品采取“焚烧”的法子去处理,很少有人会继续使用逝去者的东西,只不过在过去土葬的时候是随葬,而现代是拿到殡仪馆的焚化炉里去烧掉。

  到了秦汉以后,由于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尤其是大一统后显示出来的生产力发展,使无论是国力还是社会财富急剧的增加。于是,一些假借生前用物名义的随葬品也开始增多。在先秦以前,社会上还保留有人殉的制度,这种制度其实不仅仅是在王公贵族和富豪的家里,即便是升斗小民,家里走的当家的,一些妻妾就会追随而去,说起来也是很残酷,可是,在那样的年代里,失去了家主,这些附庸在身边的人就无法活下去。在那个时候,人们认为,生前所享受的东西都应该带到地下去继续享受,这种享受不仅是他生前使用的物品,还包括他的佣人、奴婢和女人。直到春秋末期的时候,各国之间连年混战,社会人口大量减少,加上人殉过于残酷和影响生产力,这才出现了替代人殉的“俑殉”。

  秦汉时期,形成了大统一的格局,社会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人口的增加更是“兴兴向荣”,秦末,全国人口不足3000万,到了汉文帝的时候,仅仅过了三十年,全国人口暴增到6000万,可以说,大统一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是一次历史进步,同时也是一次在秦朝统一度量衡后的经济大发展时期。

  这里啰嗦两句汉文帝的故事,从历史的排序上,汉文帝刘恒是西汉的第五位皇帝,可他却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个儿子。人们不禁要问了,这是怎么回事?难道说后世的朱棣就是仿效他去夺了侄子的宝座?其实,这里面还是有区别的。首先,汉高祖在位时间不长,从正式称帝到自己因作战负伤去世不过去去七年。刘邦死后,皇位传给二儿子刘盈,就是汉惠帝。此时的刘盈还不到十六岁,朝政大权实际上就落在了他的母亲吕雉手上,如果说,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影响朝政,最后掌握大权的女人就是刘邦的皇后吕雉,而后来的武则天也好,慈禧也罢,其实学的都是吕雉。汉惠帝在强势的母亲压迫下毫无建树,而且亲眼目睹了吕雉把戚夫人做成“人彘”最后丢进粪坑折磨致死,其情绪大受刺激,史书上记载其“借酒浇愁终成宿疾,抑郁而终”,其实,用现代医学的观点看,就是吓疯了。hTTps://WWw.xs74w.com

  汉惠帝英年早逝,实际上没有留下后代。早在汉惠帝登基的几年后,其母吕雉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很早就做了布置,他命人将汉惠帝与宫人苟且所生的,谎称是皇后张嫣所生,并鸩杀其生母,这个孩子就是历史上说的汉前少帝,严格意义上说是个“庶出”而已,当汉惠帝还在位的时候,就已经被立为太子,汉惠帝刘盈死的时候,这个孩子才四岁,于是,又是太皇太后亲政。可是这个孩子也不省心啊,到了八岁的时候,得知自己非皇后亲

第一卷_杂说(3)[1/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