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一卷_帮忙(3)[2/3页]
么到了后来的朝代就突然没有了呢?我是百思不得其解啊,我这两天还仔细的查阅了关于这个规制的资料,在我看来,这黄肠题凑应该算是最好的防盗墓的设计了,用码木方的法子把棺椁围住,那些盗墓贼碰上了还真是不好弄呢。如果不是三国期间被曹操搞的那个摸金校尉专业合法的掘墓,汉代大墓保留下来的必然不在少数,可惜了啊。”
“黄肠题凑的规制注定是要终结的,这也就是汉代的时候还能凑合着用,到了后面的朝代,这种看似简单实则很难的规制自然无法延续。”李凡平淡的说道。
“你是说黄肠题凑的制作其实很难?难在哪里?不就是把树木锯成木方吗?码放的时候也不是太复杂啊。不就是题凑要求树木的木“头”方向都要向着棺椁吗?就是在2000年前,只要仔细的施工,这也算不得啥难吧?”马嵬曾说。
“可你知道黄肠题凑用的是什么木料吗?柏木,仅次于红木的树种,生长缓慢,成才更是不宜,现如今,除了人工种植的以外,你在哪里见过大面积的自然柏木森林?根据考古的资料显示,大葆台汉墓出土时做了统计,用了15880根黄柏木,根据出土木料的尺寸计算,净料就有143个立方,这还不是汉墓里的最高规格,以这样的消耗,你以为天下有多少柏树可以供他们用?这也是为什么东汉的黄肠题凑在规格上要比西汉时期的小,到了后来,没有木头了,用石头替代,叫黄肠石,还在石头上刻字落款等。”李凡随便的说着,“你也许会问,难道不能用其他的木头吗?从我们现代的角度上看是可以的,故宫维修,没有楠木了,用俄罗斯红松替代都没事,可在汉代,他们找不到可以替代黄柏的木料,大西南的楠木运不出来,北方常见的其他木种都不耐腐蚀,只有柏木富含油脂,埋在地下可以常年不腐。哪里像现在啊,啥木头都能经过化学处理后变得耐腐耐用。”
听到李凡说到这里,马嵬曾才算是明白了。其实李凡说的道理很简单,只不过马嵬曾本来学的是瓷器工艺和古代瓷器研究,他很难像李凡这样从多方位的去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更是对历史上的许多杂说杂学看的少,这多少限制了他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在这个圈子里,真正的通才是凤毛麟角,大多数人是偏科的。
东西方教育本身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历史也多少证明了这一点。传统的东方教育从一开始选材的时候就没有分科,比如说古代学子要学六艺,在晚清民初的时候,一些私塾里教授学生也基本上是不分科的,所以,一些老科学家尤其是上过私塾的老科学家的文科底子比现代的文科生还厉害,著名的科学家钱老,在讲课时候,广征博引,唐诗宋词张口就来。诚然,这样的教学很难“有教无类”,可从很小就把能学和不能学的区分出来了,能者继续学,不能者进入他行。而西式教育本身就分科无通才,所以,能不能行要到成年才知。马嵬曾就是一个偏科,在研究瓷器本行也有时犯糊涂,因为他无法从社会文化角度去理解和了解古人,可李凡杂学多,杂书看的多,年纪不大却经常歪打正着,让马嵬曾“自叹不如”。如果不是李凡说出柴窑的故事,马嵬曾也是解释不了黑碗的成因,这就是差别。hTTps://WWw.xs74w.com
李凡到后来,干脆与马嵬曾讨论起“如果有墓葬发现后,用什么模式开挖”的话题了。让马嵬曾完全没有想到的是,李凡设计的居然是“隧道式”挖掘,这与“大揭盖”的发掘方式完全不同,难度和风险都增加了不少。
马嵬曾仔细思索了一阵,并没有马上同意李凡这个构思,他认为,这种发掘方式与盗墓者如出一辙,堂堂的考古队怎么能走盗墓贼的路数?不仅是不好听,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风险。什么风险呢?那就是隧道挖掘面临着工作人员的呼吸风险。而这一点恰恰是李凡要坚持的,李凡认为,进入大墓最安全的法子就是携带氧气瓶下去,尽可能少的让空气进入,避免由于空气进入而毁坏墓葬里的文物。
那边李凡跟马嵬曾讨论到了凌晨2点,这边余所长和王向前也忙活
第一卷_帮忙(3)[2/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