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卷_唏嘘喜庆(6)  紫色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一卷_唏嘘喜庆(6)[1/3页]

  新年的钟声敲响,李凡的手机就开始了没完没了的“怪叫”,他这手机来电声音、信息声音和微信声音都是有区别的。这一会是电话,一会是视频,一会又是短信,最后还有微信上的群和朋友圈,把个李凡忙的不亦乐乎。

  最后,李凡不管了,在微信群里发了一条,“小爷我顶不住了!睡觉!”

  所有人看的哈哈大笑,跟着,大家也就歇菜了。新年钟声无非是一个按键,大家相互拜年,拜完年谁能不睡觉?真正守夜的人现在是少而又少了。有没有熬通宵的呢?有,不过都是打麻将的,平时没这待遇,到了过年,理由充分,打!

  大年初一,李凡又去了火车站,康小唐的父母最后坚持让儿子退掉了机票,他们从老家乘坐高铁来到了南方,这是他父母第一是来,对康小唐来说似乎也是。

  接上了康小唐一家,李凡开着车子就去了陈轩炫一家住的宾馆,在那里,钱博平已经都安排好了。而三个姐姐也都相约着来了。比起陈轩炫来,这三个姐姐倒是比她轻松了不少,无他,三个姐姐家的父母都正跟着亲家打成一片呢,只有陈轩炫这一家,还没有最后把事情敲定。而今天,李凡的意思是捅破这层窗户纸。

  鬼马的李凡想了很久才动起了歪脑筋,要想让陈轩炫的父母松口,估计他们这些小辈说起来不大管用。陈家的祖上在十里洋场当过小买办,说起来也是老上海。这老上海最大的缺点就是瞧不起外地人。对他们来说,凡是从外地来的人统统都是“乡屋宁”。**以后,老上海对香港人给予了“特赦”,不算是乡屋宁了,到后来,广东籍的也都得到了“谅解”,可是,北方人去上海还是不行。

  不是说陈轩炫父母是苏北某个城市的**吗?这咋又成了老上海了?这要说起来啊,还就是历史开的玩笑。陈家祖上的确是老上海,可是到了陈轩炫爷爷那一辈的时候就赶上了“支边、支援内地和上山下乡”了,到了陈轩炫父亲这一辈,想回上海就不是那么容易了,不过毕竟有着留在上海的亲戚,于是,从陈轩炫上小学的时候开始,父母就都到了驻沪办事处工作了,这实际上就是在上海生活和工作了。要说起来,这样的机构在江浙一带是非常普遍的,在历史上,江浙地区的发展与上海是息息相关的,后来,许多知情在江西、云南等地扎根,回不来的人里有相当一部分也是打着驻沪办事处的旗号留在上海的。xs74w

  其实,上海的开埠是很晚的,在中国的一线大城市里,根本无法与京城、天津卫等城市相比,甚至都无法与沈阳这样的城市比历史。一开始也是从移民城市发展起来的,而最早去上海发展的主要是宁波人、无锡人,因此上海口音里有着浓厚的浙东方言味道,不过是在当地经过与其他方言糅合后产生的一种新方言。

  在长江流域的几个大城市基本上都有这个特点,有的说起来很古老,其实也是在近代发展起来的。比如说武汉,历史上没有叫武汉这个名字的,但是却有武昌、汉阳和江夏的叫法,而在150多年前,汉口却是远不如武昌和汉阳的。那个时候,汉口地势低洼,每年都有洪涝,基本上无法发展,后来修了张公堤,汉口那边才迅猛的发展起来,尤其是后来京汉铁路的修通,极大的刺激了汉口的发展。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事情就是,汉口作为地名存在了五百多年,可是查遍史册,历朝历代从来没有把汉口作为一个行政区划的记录,即便是今天,人们都知道武汉三镇的组成是由武昌、汉阳和汉口组成,可其中的武昌汉阳现在还是行政区划,武汉市里有武昌区、汉阳区,可却是没有汉口区,在汉口那边可是有着江汉区江岸区硚口区,后来又发展出了新洲区、黄陂区和东西湖区。与上海一样,武汉话仅仅是在老城区里流行,与周边20里的方言都不一样。

  李凡琢磨出来的诡计就是让耿浩的父母与陈轩炫父母认识,这两家都是老上海,他们之间的交流远比小字辈有分量,所以,当李凡把康小唐的父母接来以后,钱博平就把耿浩一家也接过来了,只不过跟着

第一卷_唏嘘喜庆(6)[1/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